
在中山北路內環高架旁,一座白色的修長建筑迎著朝陽展開雙翼,沐著夕陽靜謐守中,在這兩種美麗的光線中保持著健康、洋溢著活力。這就是物貿大廈,守護她的便是工程部的服務班組。
跨界謀合作 能者互為師
物貿大廈經營轉型后,住宿客房蛻變為商務用房,工程部由70人陡然精簡到20人,維護標準發生了變化,技術力量出現了斷層。面對難題,領導班子以“培養‘全科醫生’、打造健康大廈”為主題,在工程部率先開展了特色班組建設。在部門經理王平的精心組織下,把每一個問題當作病灶,把每一名職工當成醫生,努力填補技術人員的缺口。
作為一名從課堂走進病床的見習醫生,最需要的是帶教醫師傳授臨床經驗。物貿大廈實施了“跨界結對,高師帶徒”和“能者為師,互為師徒”計劃,采取了崗位帶教、交流研討等方式,讓職工在跨界學習中實現了技術跨越。4名職工先后取得了電工上崗資格證書,打破了固化已久的作業模式,人人都做到一崗多職、一專多能。
維修員黃偉敏由保潔崗位轉入工程部后,在師傅指導下,他先后掌握了門鎖鉸鏈、窗鎖窗簾等五金類維修技能。然后,又在另一位師傅帶教下學習電工技能,從火線、零線開始摸索,最終成為了一名“跨界醫生”。過去,租戶報修時要派一位電工、一位修理工,現在他一個人就可以勝任。
服務源于心 承諾融于行
如果說“救死扶傷、服務人民”是所有醫生的座右銘,那么“服務源于心、承諾融于行”就是工程部全體職工的座右銘,全心全意地保障好設備、服務好客戶,成為了大家的共識。2018年,職工們贏在執行、強在內心,用實際行動換來了“維修工作全年無投訴、進駐客戶的滿意率100%”的優秀成績單,讓大廈的“肌體”始終保持著健康狀態。
一天上午,電工徐健接到空調報修電話后上門服務,檢測后說明只要換一只50元的開關即可。客戶因要外出,請他下午再來。當他第二次上門時,客戶卻忽然說老板沒同意。徐健愣了一下后說:“我明天再來解決吧。”他第三次登門后說:“這是從舊開關上拆下來的轉鈕,換一下就能使用了,不收一分錢。”在他的妙手施為下,果然“藥到病除”。
一天晚上,8樓的幾家客戶正在加班,房間內燈火通明。突然間,走廊的照明燈全部熄滅。正在上夜班的徐健接到報修電話后立即趕到現場,他采取了四步工作法,望——觀察各條分路情況;聞——仔細聞一聞有沒有燒焦的味道;診——綜合各種情況后判斷出其中一路漏電;切——快速排故后恢復照明。準確而快速的檢修,讓客戶們連聲稱贊。
揚工匠精神 強班組建設
優秀的工匠把一生奉獻給一門職業,視工作為修行,視品質如生命。工程部注重發揚工匠精神,通過班組建設把工匠精神與科學管理、人文關懷結合起來,形成尊重技術、尊重創新、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。職工們不僅自發自覺地磨練崗位技能,而且共同研究怎樣預防設備故障,在2018年使報修數量同比下降了14.30%。
“不要過得去,而要過得硬。”工程部始終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,讓職工們做好工作筆記,然后按照電器、空調、機修等不同的崗位分類,整理出相應的工作流程、排故要領,讓全體組員共同參與編寫、分享經驗。你一言,我一語,你提問,我回答,思維的火花點燃了精神的火焰,引領大家不僅埋頭苦干,而且抬頭巧干。
人體的健康,不僅靠治療,更要靠預防。工程部堅持預防在前、防治結合的策略。例如,在巡視檢測過程中,要求當值職工打開雙電流井道后,首先要觀察電線顏色是否變深,發現安全隱患后立即維修,及時消除隱患、防患未然。通過系統的檢測和保養,大廈設備設施的完好率得以逐年提高。
(供稿:姜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