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做好市場定位, 增加生鮮品牌體驗
面對互聯網電商的沖擊,楊杰帶領團隊做好商圈市場調查,了解顧客需求,明確自己的目標市場定位,發揮實體店的優勢和特色,扎扎實實開展做好錯位競爭,求得生存與發展。楊杰通過商圈市場調查了解到,作為社區型賣場,商圈購買力以中高檔為主并日趨成熟,由此以生鮮經營承包為契機,明確生鮮定位以中高檔為主,并以做好生鮮經營作為吸引客流的重要手段。根據這個生鮮定位,楊杰對生鮮功能與供應商進行了調整,擴大了生鮮面積300平米。增加了生鮮經營品種后,客流大大增加,帶動了其它商品的銷售。通過調整與引進既滿足了顧客的需求,更帶來了新的氣象。門店生鮮銷售與改建前同比上升100%,毛利率從5%上升到18%,毛利額從虧損達到盈利。
提高服務質量, 落實生鮮經營承包
生鮮員工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要求,如水果蔬菜的分撿,肉類的分割,水產的搭冰臺、三文魚分割都需要進行專業技能培訓。而生鮮員工工作又臟又累,離職率又相對較頻繁,因此楊杰非常重視加強新進員工技能培訓,提高員工專業知識水平。除對員工進行理論知識培訓外,更重要的是對員工進行實際操作能力培訓,由于員工對生鮮商品性能增加了認識與了解,從而提高了服務質量,使生鮮銷售穩步上升。楊杰以生鮮經營承包為契機,將生鮮經營承包方案對全體生鮮干部員工進行培訓,使每位員工了解生鮮經營承包方案,并將每位員工工作實績、工作態度和自身利益掛鉤,形成利益一致,從而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。實行生鮮經營承包后,員工享有了經營自主權。主管、員工會時刻對別的賣場的商品定位、賣價進行關注,對商品的選擇、定價、陳列擺樣根據賣場動態進行及時調整。對庫存好賣不好賣的商品進行價格控制。同時,在經營中,員工注重和顧客溝通,防止顧客的不良行為引起的商品損耗。
融入互聯網+概念,讓消費者滿意
作為社區型超市,楊杰深入社區了解居民需求,每季度定期召開居民代表座談會,聽取居民對營銷、服務方面的意見,使營銷活動更有針對性。楊杰在新涇鎮三公里核心商圈內,進行“掃樓”“掃街”,以互聯網、微信為輔助手段進行全方位宣傳,特別是通過接入各居委會微信群,使核心商圈內居民第一時間內得到商品信息與服務信息,實現線上線下最大融合。楊杰注重提升服務質量,滿足顧客需求,要求收銀員做好“三唱”服務。賣場員工及促銷員了解部門商品的大致陳列位置,做好顧客的引導工作,從而使每位在賣場的顧客都能得到貼心服務。楊杰通過“勞模工作室”平臺與社區聯動,搭建與社區聯絡點,完善企社聯系平臺,暢通溝通渠道,同時勞模工作室從門店走向社區,成立黨團員志愿者服務隊,開展主題實踐日活動,定期進行消費者滿意度測評,聘任消費者為門店行風監督員等服務行動,定期開展社區衛生勞動、顧客座談會、315維權咨詢、營促銷等社企共建活動,并在主要節假日上門探望結對孤老送溫暖。構建新型的商家與消費者關系,讓消費者滿意。
(供稿:張珮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