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望2014,零售業風起云涌又一年。業界各路英雄豪杰直面內外部環境的變幻,旌旗招展、左沖右突,積極探尋零售“轉型”之路。硝煙未散,但依稀可辨零售業種種之“新常態”。
零售“新常態”之一,是宏觀經濟平穩、低速增長的“新常態”。改革開放三十年,零售業“憑風好借力”,取得了持續高速的發展。然而,隨著當今宏觀經濟的低速增長,改革紅利日漸消弭,零售商想要繼續跨步向前,更多依靠的是能力,而不僅僅是魄力。從粗放擴張到內涵增長的轉變,是在宏觀經濟新常態下零售業的必經之路。
零售“新常態”之二,是電商與店商不斷角力市場格局與份額的“新常態”。面對互聯網技術革命,店商對互聯網從“所競之物”到“所用之物”、再到“所在之物”的認知與實踐日益明晰。技術改變的不只是銷售平臺,而是整個模式、行為和思維。消費者選擇的渠道,無論電商或店商,最終取決于商品的不同屬性和零售商的經營能力。電商與店商的競合將一直持續,一方面它們奮力鞏固各自占優的“領地”;另一方面,二者又不斷地向彼此占優的領域滲透,使得市場的格局與份額處在動態競爭的“新常態”中。
零售“新常態”之三,是零售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的“新常態”。我國“規制”缺位的市場競爭依然遵循著“弱肉強食”、“適者生存”的叢林法則。其一,在電商的沖擊下,眾多傳統業態、中小型零售商無力還擊,將被市場淘汰;其二,網絡的集聚效應和消費者指尖的選擇讓幾大電商繼續稱雄;其三,部分優秀店商跨區域擴大兼并,在做大的同時不斷做強,改變傳統“平臺型”零售商低價值、低效率的現狀;其四,大型店商和電商強強聯手,將加快線上線下整合的進程。
零售“新常態”之四,是零售業態不斷調整與創新的“新常態”。在消費者主權時代,“群雄逐鹿”的市場格局中,“鹿死誰手”最終取決于消費者選擇。當價格已經不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KPI時,如何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,貼合消費者喜好,就成為零售商最需關注的新問題。“小是美好的”,家樂福在縮小規模,走進社區;“一店多業態”,樂城在關注需求,強調差異;“集聚同社群”,方所在精準定位,投其所好。業態沒有標準,應對消費升級,適合市場的業態才是好業態。
“新常態”下的零售業,對店商和電商而言都是“危機”——危險四伏,機遇涌動。“唯一不變的是變”,不斷調整、不斷提高的動態過程將是零售商的常態,在動態調整中探索出更為清晰、健康的未來發展之路。
(來源:中國連鎖經營協會《連鎖》雜志 作者:劉向東)
行業資訊
關 閉- 2014-12-25
- 中國零售業表現出四大“新常態”